近日,青海民航发展的“头号工程”——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投运。其中,AG真人集团旗下AG真人西北院原创设计T3航站楼及综合交通中心,AG真人二局承建T3航站楼,AG真人八局承建航站楼站前交通系统工程。
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是中国民用航空局和青海省“十四五”期间重点建设的综合交通枢纽,承载着打造青海“第一交通枢纽+第一集散中心+对外开放第一门户”三重使命,投用后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2100万人次、货邮吞吐量12万吨的保障需求,为青海深度融入共建“一带一路”搭建起全天候、立体化的高效枢纽平台,有力推动区域经济实现互联互通与共同繁荣。
设计融合地域与高原精神的机场美学
青海作为黄河、长江、澜沧江的发源地,有着“中华水塔”的美誉。T3航站楼及综合交通中心由陕西省首届工程勘察设计大师、中国建筑大师、AG真人西北院总建筑师安军带领团队完成设计工作,致力打造青藏高原第一生态机场,建筑造型设计围绕着“生态与融合”理念开展,响应青海未来发展主题。
新建T3航站楼总建筑面积15.8万平方米,以“中华水塔、三江溯源”为设计理念,结合主楼+三指廊的航站楼构型布局,以青海省省鸟黑颈鹤的飞翔姿态为象征,既呼应生态发展立意,又凝练出高原隆起、中华水塔,三江归源、泽被华夏的美好寓意。建筑采用整体曲面建筑轮廓及形态,反映西北人内心中温暖和柔软的精神层面,与大西北、青藏高原大山大水形成对比。
航站楼屋面设计独具匠心,从南向北逐渐错落形成三个自然台阶,三条带型天窗附于舒展起伏的屋面之上,隐喻着自西向东三层阶梯的中国地势特征,以及象征着高原山峦与三江汇聚的浪漫意象。
航站楼造型形态与周围环境空间和谐共融、有机统一,凸显青海对生态保护和文化融合的理念,从而充分体现“中华水塔、三江溯源”浓郁的地域特色。
创新筑造“三江溯源”的精密“骨架”
新建T3航站楼屋盖为双曲面超长结构,最大长度约298米,最大宽度约234米,最大跨度54米,最大悬挑23.8米。结构温度效应敏感且因侧窗及撕裂口布置,严重削弱了屋盖结构的整体性。为确保屋盖结构承载能力,结构设计进行了充分的计算模拟,并与钢结构施工紧密配合,采用两阶段温度效应分析,科学划分屋盖分段及结构合拢时间,极大降低屋盖及支撑结构温度应力。
在屋盖提升作业时,项目团队舍弃传统的分块吊装方式,采用液压同步提升技术,确保各吊点在同一标高。在整个过程中,项目团队实时调整泵站电机的频率,将整个网架提升的精度控制在毫米范围内,最终完美呈现“青海之钻”的标志性结构。
项目综合交通中心的中庭屋盖结构设计创新性选取预应力弦支穹顶+铝合金网壳结构体系,发挥铝合金结构自重轻、预应力结构承载能力大的优势,达到建筑空间与结构轻盈形态的完美统一。
畅联高效铺就换乘交通网络
航站楼站前交通系统工程由综合交通中心(GTC)和高架桥组成,其中GTC地上4层,地下1层,建筑面积17.3万平方米,高架桥总长4.7千米,桥面铺装面积6.9万平方米,上部结构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大箱梁结构,下部结构采用双层框架门墩或独柱墩,共54联箱梁,梁宽8.5米至36.9米。
航站楼站前交通系统工程在结构设计上采用单/多室箱型断面,同时设置14条匝道,以此实现不同方向的交通转换,巧妙连接起GTC出入口处以及D9与D1转换处。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GTC包含换乘大楼和停车楼两部分,通过设置通道,与北侧航站楼和南侧高铁站实现便捷相接。
航站楼站前交通系统工程实现了G6京藏高速与曹家堡国际机场综合交通枢纽“东进东出、西进西出”双系统交通转换,显著提升了曹家堡枢纽通行能力,改善了机场及周边区域交通环境,有利于打造“快进快出、慢游、多联”的旅游交通运输网络。
攻坚彰显高原建造的硬核实力
T3航站楼坐落于海拔约2200米的高原地区,桩基施工需要穿越多重复杂地层,如何准确测量出桩端扩底宽度,是一大挑战。项目团队经过数十次试验与调整,创新钻孔扩底灌注桩检测技术,实现“所见即所测”,规避了传统井径仪因探头分离安装导致的定位偏差,不仅所获取的测量数据精准度极高,而且流程简洁高效,为后续同类工程桩基施工提供可复制的技术经验。
青藏高原极度冻融、极端温差的严苛环境极易对机场屋面造成破坏。为此,项目团队攻克了高原冻胀—热融双重破坏等一系列难题。经高原极端大风、强暴雨及低温冰冻实际检验,项目金属屋面系统实现零渗漏、零变形、零冰堵,凭借卓越的结构安全与生态呈现,荣获2024年度金禹奖。(企业文化部,AG真人二局,AG真人八局,AG真人西北院供稿)